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甬派客户端》:2000斤鱼苗“安家”鹿鸣湖 ,校地共育“生态火种”

来源:甬派客户端     审核人:    时间:2025-04-06    作者:    点击:    

近日,一场由宁波市级文化特派员牵头、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与象山县墙头镇政府携手组织的“美丽浙药·生态共育”鱼苗放养暨海洋渔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奉化校区鹿鸣湖畔热烈举行。活动以非遗展演、生态实践和学术课程融合为主线,为校园注入生态保护与人文传承的双重活力。

活动在文化特派员侯丽娜精心编排的《海韵山浔》展演中拉开序幕。象山渔民画与古典舞蹈交融,演绎出“人海相依”的千年渔文化故事,传统渔具、渔民画、手工编结等非遗展品同步亮相,吸引师生驻足观赏。

浙江省乡村工匠名师卢圣贵、象山非遗传承人何财余、鱼骨画传承人裘亚素联袂加盟,通过“鱼骨为笔,拓印为媒”主题非遗课堂,向学生传授鱼拓、鱼骨画等技艺。裘亚素表示:“鱼骨画是渔民与海洋对话的语言,我们不仅是技艺传授者,更是文化‘翻译者’。”

随着粼粼波光泛起,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校领导、师生代表与象山渔文化传承人共同将2000余斤花鲢、白鲢、草鱼苗投放入鹿鸣湖。副校长许莉勇称此举为“育人火种的文明传递”,她强调:“药香润泽处,万物共生息,生态实践是培养新时代青年责任感的重要课堂。”适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活动现场还成立了“浙药护渔先锋队”,学生代表宣读《绿色生态倡议书》,呼吁师生共建绿色家园。

作为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文化特派员项目《大学美育与人文乡村》的课外实践,活动凸显校地合作成效。侯丽娜自2024年夏天派驻象山县墙头镇溪里方村以来,多次组织师生深入乡村调研,推动非遗传承人与高校教师共设“双师课堂”。她表示:“学生创作的非遗作品可转化为文旅产品,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创新转化,助力地方文化从‘小众记忆’升级为‘大众共享IP’。”

这场融合生态保护、非遗传承与美育教育的活动,不仅让师生在“绿水青山”间读懂生态中国,更以文化根脉为纽带,为乡村振兴与高校育人开辟了新路径。

原文链接:2000斤鱼苗“安家”鹿鸣湖 ,校地共育“生态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