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鄞州校区行政楼二楼会议室举行了集体备课会。此次备课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频共振,全面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校党委书记阮叶萍莅临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卢培苗、课程负责人及部分教师参会。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出版,为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师围绕该卷的核心要义、逻辑体系和实践要求,就专题设置的系统性、内容选择的时代性、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团队以“伟大抗战精神融入纲要课”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与课程教学的契合点,系统梳理融入路径,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分析现实困境,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教学实施方案。
在认真听取教师讨论后,阮叶萍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提出四点要求:一要胸怀“大格局”,深刻把握思政课的战略定位。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分认识思政课的时代价值与使命担当,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要立志成为“大先生”,在铸魂育人中锤炼崇高品格。思政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锤炼坚强党性,坚定理想信念,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努力做传播真理、弘扬正气、启智润心的引领者,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三要勇于展现“大作为”,在守正创新中提升育人实效。既要深耕理论,讲清讲透重大理论命题,也要积极回应现实关切;既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也要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持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切实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认同度;四要积极构建“大平台”,营造思政育人新生态。要善于以“小切口”链接“大资源”,以“小支点”撬动“大课堂”,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强化实践育人,推进数字赋能,不断拓展“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学生喜爱、内涵丰富、形式生动的思政教育体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卢培苗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本次备课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从三个方面对下一阶段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一是持续深化巡视整改成果转化,建立长效机制;二是推进集体备课会形式创新与制度优化;三是重点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思想道德与法治'两门课程的案例库建设工作,要求形成'经典案例+时政热点'的资源体系。


